全球股市
您的当前位置:股票首页 > 研报数据 >宏观研究>详情

货币政策转型:国际经验与中国前景

2016-02-26 00:00:00 发布机构:莫尼塔投资 我要纠错

货币政策转型发生在利率市场化形式上完成之后

美韩两国的利率市场化均出现在经济转型和增速下台阶的宏观背景下,利率市场化末期货币政策均为盯住货币供应量的“数量型”框架,利率市场化形式上完成后,货币政策经过一段双轨并行的过渡期转为“价格型”框架。

货币政策转型接续于利率市场化后,而非同步进行,有其内在原因

利率市场化末期,控制货币供应更加契合经济转型和杠杆去化阶段的宏观调控目标。加之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前,金融创新和深化程度有限,货币供应与宏观经济之间仍然具备较好的联动性,由此使得“数量型”货币政策总体上也较为有效。

利率市场化完成后,深刻变革的金融体系对“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提出了内在需要:1、银行资金来源趋紧,同业负债增加,对货币市场利率敏感性上升;2、直接融资发展迅速,货币供应与宏观经济脱钩,数量型货币政策失去作用基础;3、金融市场充分发育,利率传导机制得以健全和畅通,价格型货币政策具备施展空间。

中国距离形成价格型的货币政策框架还有多远

当前,我国间接融资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数量型货币政策有其继续存在的现实基础。但随着外汇占款流入的减少甚至转负,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有萌芽迹象,央行着意构建利率走廊是朝这一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不过,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依然不足,利率传导机制依然不畅,加之资本项目开放和汇率制度改革仍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阶段,对国内利率政策的自主性形成制约,转向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难以一蹴而就。

如何看待准备金工具在未来货币政策框架中的地位

外汇占款减少后准备金率有望进一步下调,但这体现的仍是其作为一项数量型工具的使用。韩国转型后外汇占款由少到多的历史表明,利率市场化后准备金率的下调可以成为货币政策转型的一部分;准备金率工具将逐渐脱去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作用,单一地扮演审慎监管工具的角色。

重要提示文章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作者版权,若有疑问可与我们联系。侵权及不实信息举报邮箱至:tousu@cngold.org

免责声明金投网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不存在盈利性目的,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股票频道STOCK.CNGOLD.ORG

下载金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