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
您的当前位置:股票首页 > 研报数据 >宏观研究>详情

首席宏评系列(第19期):人民币转为升值的关键是什么?"

2017-09-11 00:00:00 发布机构:平安证券 我要纠错

平安观点。

中国央行在今年5月宣布,在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定价机制中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之后,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开启了一波汹涌的升值浪潮。但这种升值与美元指数自身的走软可谓如影随形。我们认为,在当前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定价模型的三因子中,逆周期调节因子的引入几乎完全对冲了前一日收盘价的作用,使得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这个因子的作用空前凸显。换言之,今年5月下旬之后,人民币汇率定价机制,实质上相当类似于盯住一篮子的汇率制度。引入逆周期因子短期效果非常显着的,扭转了市场上的单边贬值预期,有助于稳定资本流动与外汇储备,我们将年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波动区间预测上调至6.50-6.70。但值得强调的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自由浮动是最佳的汇率形成机制;既然当前央行已经成功打消了市场上的人民币贬值预期,应当加快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方向是提高国内市场供求对每日开盘价汇率的影响程度。

2015年811汇改前夕至2017年1月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由6.12左右贬值至6.95左右,贬值了约14%。然而如图1所示,由2017年1月初至2017年9月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却由6.95左右反弹至6.50左右,升值了6%以上。特别是自2017年5月中旬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更是节节上升。一时间,囤积了大量美元的出口企业开始大量结汇,兑换了不少美元的大妈们开始叫苦不迭地纷纷转为兑换人民币。市场上之前盛极一时的人民币兑美元贬值预期,一夜之间居然逆转为新一轮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国际收支表的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也即市场通常称之为的资本账户)将在2017年下半年再度转为顺差,而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有望以更快速度回升。

造成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中国央行在今年5月份,向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定价机制中,加入了第三个模块,也即是所谓的逆周期调节因子。

在2016年年初至2017年5月中旬之前,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定价机制是同时参考两个因子,一是前一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收盘价,二是为了维持人民币在过去24小时内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不变而需要的人民币兑美元变动幅度。参考前一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收盘价,其实质是参考国内外汇市场供求。参考过去24小时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汇率,其实质是通过维持有效汇率大致稳定来稳定外贸层面的国际竞争力,但与此同时也给短期汇率波动引入了外部的不确定性(噪声)。

然而,由于在811汇改之后,市场上形成了人民币兑美元的持续贬值预期(这种预期的形成既与经济基本面有关,也与对国内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的感觉有关,此外也与贬值预期下竞争性换汇行为的“羊群效应”有关),因此,从参考前一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收盘价维度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间价制定始终面临贬值压力。这一持续的贬值压力与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相结合,就形成了独特的“非对称性贬值”格局。

重要提示文章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作者版权,若有疑问可与我们联系。侵权及不实信息举报邮箱至:tousu@cngold.org

免责声明金投网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不存在盈利性目的,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股票频道STOCK.CNGOLD.ORG